解.救.正讀──香港粵讀問題探索
(2018年第三版電子版)

作者:石見田
(全書免費下載)

承蒙讀者支持,《解.救.正讀》實體書已經售罄,市面相信已無存貨。「正讀事件」距今已十年,本書並無再版打算,故在徵得出版社同意後,將全書內容上網。
下載版本內容與第二版基本相同,僅為網上發佈而作細微修訂和補正,惟下載版仍稱作「第三版」以資識別。請前往「下載」區下載。

下載

《解.救.正讀──香港粵讀問題探索》(第三版電子版)

《解.救.正讀──香港粵讀問題探索》(修訂版)

《解.救.正讀》初版

補充參考

引言

多年來,何文匯和一些大學學者在電視、電台、學界不斷推銷「粵音正讀」。他們提倡的「正讀」,對傳媒、教師以至社會大眾,均有影響。但是,當學者批評的「錯讀」越多,傳媒遵用的「正讀」越多,我心中的疑問就越多。

到底「正讀」是怎麼回事?是不是只要一「正讀」起來,我們就得放棄日常流通的讀音?「正讀」的根據是甚麼?若字字依從「正讀」,我們的語言將是甚麼模樣?學術界又是否一致同意何文匯的「正讀」就是糾正粵讀的唯一標準?機「究」(構)、「鋤」(雛)菊、「明」(冥)王星⋯⋯近年傳媒熱衷「改正」的讀音,又是否真的有理?種種問題,本書會逐一解答。


寫作源起

以下內容輯自《解.救.正讀──香港粵讀問題探索》前言。

前言──從電視台「正音」說起

  2006年10月,無綫電視播放《最緊要正字》,風評頗佳,更在該季度的「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」中高踞榜首。節目雖以「正字」為名,當中亦不乏學者以輕鬆手法指正大眾日常錯誤讀音的環節。不過,社會各界對學者所糾正的「錯讀」,不無異議。節目播放期間,文化人王亭之、潘國森即有批評節目好些「正讀」乃矯枉過正。

  當時我對這個節目的某些「正讀」亦不無懷疑;聽到節目主持、博士教授刻意示範的「正讀」(例如將「時間」讀成「時奸」)更覺礙耳非常。卻只道此類讀音許是不合時宜,宣傳正讀的學者畢竟是擇善固執,旨在提高大眾對語言文字的重視;為人師表,學術上堅持「正確」立場,亦無可厚非。況且我對語言問題一竅不通,根本沒有資格向這些博士、學者提異議。所以,此事並未令我真正關注「粵音正讀」的種種問題。

  同年 12月底,無綫電視播放動畫《聖鬥士星矢》的新章「冥王哈帝斯十二宮篇」。我不是電視迷,亦早過了不眠不休追看動畫的童年時代。然而,這套動畫也算是我這一代人的集體回憶,基於湊熱鬧心態,首播當晚,我也擔櫈仔坐定定食花生等開場。但節目開始,聽過粵語配音員的演繹後,我不禁納悶:明明是「冥王篇」,何解動畫裏面,每個角色,開口閉口,說的都是「明王」、「明王星」、「明衣」、「明界」?打開字幕才知道,原來諸位角色,確是在說「冥王」、「冥王星」、「冥衣」、「冥界」。這是甚麼讀音?難道諸位配音員連「冥王」、「冥王星」、「冥衣」、「冥界」的「冥」應該讀[皿]而不讀[明]也不知道?抑或語音流變,社會早已不復此讀,我卻渾然不覺,與時代脫節?

  可是,觀乎網上論壇,網友對此怪音,同樣議論紛紛。在一眾質疑和反對聲下,有人挑通眼眉,力排眾議:此「正讀」也!大家習以為常的,實為「錯讀」!無綫要「正讀」,誠意可嘉,無可非議也!

  「正讀」一詞,真乃絕招。似乎只要祭出「正讀」二字,人人便得噤聲。「正讀」你也敢質疑?你不同意用「正讀」,難道要支持使用「錯讀」嗎?

  當時我也閉嘴。因為我查了家中僅有的一部字典,這個「冥」字,居然真的只標讀[明],沒有多年來說慣聽慣的[皿]音。

  做錯要認,讀錯要改。尋找讀音應該查字典,否則字典還有甚麼用?人人不跟字典,對錯標準何存?

  但難道真的要開始將「冥王星」改讀成「明王星」?盂蘭節燒的冥鏹,要變成燒「明鏹」,和燒「明通銀行」的「明錢」到「明府」?我始終無法釋懷。

  電視台將這個大眾顯然不會這樣讀的字音改變,使我覺得有人企圖將某些「正讀」變成一種社會現象,利用傳媒的影響力將一些與現實有距離的讀音傳開。

  於是我開始留意該台配音部門的讀音還有甚麼轉變。首先注意到的,是他們學新聞報道員的口脗,將「機構」的「構」和「購物」的「購」讀成[究]。在八九十年代,新聞報道員用的這個[究]音,跟社會大眾已經完全脫節。日常我根本不曾聽過一個人會將構和購讀成[究]。現在他們卻以一個不切實際的讀音取代一個大眾慣用、通用的讀音,令我非常吃驚。我便翻查字典,看看[扣]音是否錯讀。卻發現這兩個字,字典固然有收[究]音,但亦有收[扣]音。既然二音並收,[扣]音當非錯讀。則電視台排斥此音,其理安在?

  之後,我又發現他們將「雛」字改讀。在深夜播放的一齣動畫,有個角色叫「雛田」,配音員始終一貫讀成[鋤]田,可以肯定絕非「走音」使然。「雛田」要讀[鋤]田,那麼「雛形」是不是要讀[鋤]形?「雛菊」難道又要讀[鋤]菊?「苦海孤雛」不就成了苦海孤[鋤]?「雛鳥」又要變成[鋤]鳥?──我沒親耳聽過,但有人在網上指,無綫配音的生物紀錄片確係將雛鳥讀成[鋤]鳥(http://goo.gl/IxDgK,2006/10/5發表)。我又翻查家中字典求證,結果這個字的注音分明就是[初],哪有甚麼[鋤]音?再到書局查了幾本字典,它們都不約而同地只標[初]音。

  除了何文匯博士的著作。

  而大家應該不會不知道何文匯是誰。何文匯以「正音正讀」聞名香江,在《最緊要正字》一類「正音正讀」節目時有亮相。何文匯博士在他那些教人「正讀」的書中不僅將「雛」字注上[鋤]音,還特意於「錯讀字例」表內注上我們日常讀的[初]音,並在旁邊打個大交叉。我還發現,冥字讀[皿],同樣出現在何博士「正讀」書的「錯讀字例」表內。

  於是,我心中浮現一連串問題:

  1. 冥讀[明]、雛讀[鋤]、構讀[究]一類讀音,說是「正讀」,到底有甚麼根據?
  2. 如果說,「雛」原本讀[初]、現在卻要讀[鋤],方為「正讀」,那麼是不是市面字典都錯了?一本字典搞錯還說得過去,幾本字詞典、幾個編者都陪市民一齊錯,而只有何文匯不錯?
  3. 果真如此,「正讀」會不會出現「所有字典都錯、只有何文匯對」的極端局面?若何文匯真的那麼對、那麼「正」,到底他如何有此能耐?此後出版的字詞典,又為甚麼敢冒「標錯音」、「教壞人」之險,沒有全面跟從他的「正讀」?
  4. 「正讀」的根據,或者指斥其他字典標錯音的根據,是不是真的有理?
  5. 這些「根據」是不是所有人都認同,又或者所有語言學者都認同?
  6. 要是這個「正讀根據」論點正確,遵從這個「根據」,尚有幾多讀音應改而未改?

  還有,為甚麼自小跟老師學的諸多字音,現在都變成「錯讀」了?為甚麼以前傳媒使用、社會通用的讀音,今天居然不能再用?為甚麼一些平日幾乎聞所未聞的讀音,可以經由學者冠以「正讀」之名,廣佈社會?推廣、支持這些「正讀」的,是甚麼人?他們為甚麼能代表其他人,決定讀音的正誤?

  這一連串問題驅使我重新思考「正讀」之「正」實際上指的是甚麼。數年來不斷翻查相關資料,對「正讀」問題,略有頭緒。

  於是,我就此事撰文向電視台提意見,希望他們可以重新審視,字音改讀,是否必須。電視台善意回覆,然後依然故我 。

  「正讀」是甚麼?「正讀」是目的還是手段?如果「正讀」是手段,其目的為何?現在的「正讀」風氣,又能否達致推廣「正讀」的初衷?

  我自知我現在依然未夠資格去向這些博士、學者提異議。但如果我再不發聲,恐怕我這一代的許多讀音──許多我很難接受被指為「錯讀」的讀音──假以時日,會被消滅得一乾二淨。

內容

1. 擊破「正讀」錯誤觀念

何文匯博士提出的「粵音正讀」,雖然不少人反對,卻不乏支持者。以下是一些支持者的理據:

  • 反對正音,就是反對「正確的讀音」。反對正確的讀音,即是支持「錯讀」。我們不會支持、提倡做錯事,怎麼可以支持、提倡不使用正讀,反去使用一個錯的讀音呢?
  • 正讀就是正確的讀音,既是正確,就一定沒有商榷餘地。
  • 錯的事,本身怎麼樣都不會是正確的,縱使社會有約定俗成的習慣,但不代表這就是正確。……錯的東西,怎樣說也是錯,不會因為勝出了辯論而成為正確的。
  • 我們本來就應該讀正音、寫正字,提倡正音只是撥亂反正。
  • 自己讀錯音,就不要指責別人讀正音。
  • 我們可以使用約定俗成的俗音,但不能指一個正音是錯讀。

上述言論,驟眼看來,似乎擲地有聲,支持「粵音正讀」者,彷彿是真理代表、正義先鋒。但其實,這些論據,用來支持何文匯的「粵音正讀」,漏洞甚多。對粵音正讀問題有疑問的人,一旦被這些問題講法蒙蔽,只會更難認清事實。

本書會釐清「正讀」議題,破解謬論,以建立討論基礎。

2. 深究「何氏正讀」問題、解釋《廣韻》標準局限

何文匯以《廣韻》為正讀,亦即我們的日常粵讀必須以《廣韻》──一本千年以前的宋朝韻書──來做對錯標準。有些人一聽,便會以為這表示《廣韻》就代表了粵音正統。但又有多少人知道,如果真的要以《廣韻》為正確,我們連「爸」、「媽」二字都讀錯?

本書會介紹何文匯的正讀依據《廣韻》,俾讀者了解何文匯「正讀」理念、用《廣韻》做正讀會產生甚麼問題,從而揭開「何氏正讀」在「韻書為尊」面紗背後的真正面貌。

3. 搜羅學者專業觀點

「語言會變化」是語言學的鐵則。不過,大眾在電視電台觀看「正音」節目時,卻很容易有一個錯覺,就是讀音千年一貫。事實上,正因語言會隨時代變化,教育界不少學者,都不盡同意以古代韻書為當今粵音對錯標準的主張。遺憾的是,這些學者的意見,大多不以普及讀物形式,出書發表,而散見於各家報章、學術期刊、語言學論著等。他們亦不如何文匯或一些中大學者般,坐擁傳媒優勢,亮相電視節目,大談正音正讀。他們的意見,一般大眾未必能輕易得知。結果就是,公眾多數只會知道何文匯一派的想法,然後以偏概全,以為這是學術界的想法,以為這是社會的普遍看法,甚至以為他們講的就是真理。

到底學術界是怎樣看待粵語正音問題?本書搜集的,是大家不會在電視、電台看到的專家之言。

4. 商榷傳媒字音改讀

大概傳媒喜愛標榜自身有「有社會責任」,遂與標榜自身為「正確讀音」的學者一拍即合,製作節目,宣傳這些學者聲稱的「正確讀音」,再透過用這些聲稱的「正確讀音」,博得「社會責任」光環。無綫電視近年來,以「肩負社會責任」、「傳遞正確訊息」為由,改變了不少日用字音。由於他們選擇的讀音,獲他們為之製作節目的學者祝福為「正確讀音」,很多人便以為,電視台改變日常讀音,是為了「正音」。但如果撇除「正音」、「社會責任」、「正確訊息」一類誤導性極高的用語,從讀音源流、學者意見、字詞典來看,電視台捨棄的讀音,是不是真的那麼「錯」?他們挑選以「肩負社會責任」、「傳遞正確訊息」的讀音,又是不是真的這麼「正」?本書會以一些「被正讀」實例,向讀者一一剖析。

5. 回顧「時間」讀音懸案

今時今日,一聽到「時間」讀成「時奸」,不少人的反應大概會是,「時奸」的確是正音,只是日常未必要跟。殊不知這種想法,已經墮入了宣傳「時奸」讀音的學者的圈套。因為八十年代「時間變時奸」一役,力主「時奸」一讀的學者,從不曾在這個讀音的歷史性、學理性和實用性方面,提出過無懈可擊的理據。社會各界(包括學術界)亦非一致同意「時奸是正音」的主張。

本書會帶讀音重温「時間變時奸」的歷史,並審視「正讀派」如何在這個讀音不能取得社會一致共識之時,卻能成功將「時奸是正音」觀念,深植人心。

6. 探討「傳奇」讀音對錯

近年,「傳奇」一詞在傳媒媒間的讀音改變,基本上是「時間」一詞的翻版。傳媒透過其廣播優勢,廢除幾十年來確實存在、有學者支持、有字詞典支持,但不獲何文匯接受的讀音,而改用一個符合何文匯心意的讀音,又添一例。本書從「傳奇」一詞的使用歷史、學者、字詞典,及近代的語用現實,證明「傳奇」的日常讀音,絕非錯誤。